本报3月15日刊登“锂电池产业格局或生变”一文正不断引起锂电池产业界重视,4月15日本报记者第二次专访了位于成都高新区的成都黄铭公司董事长黄铭先生,对公司6月份即将达产的1万吨50纳米级磷酸铁锂产业化进展,以及与下游锂电池企业的合作进展进行了详细调研。由于公司在常温常压下利用液相法,能够大规模生产50纳米级高纯度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其在高低温工作性能、大功率充放电、大容量、安全性及循环次数方面超越锰酸锂、镍锰钴三元材料等现有主流电池正极材料,其综合替代优势有望改变上下游产业链格局,降低锂电池产业成本20%以上,行业格局或迎来一轮调整。
黄铭表示,特别是为了充分释放50纳米级以下磷酸铁锂大功率充放电的性能,结合公司在提纯技术上的积累,公司已开始了不含氢氟酸杂质的六氟磷酸锂配套电解液的新生产工艺研发,预计将在年内完成并产业化,将逐步改变电解液过渡依赖日本进口的现状。这意味着纳米磷酸铁锂如果用于动力电池和大型储能电池领域,其大功率性能和安全性将同时满足,特别是电池充电时间将大幅缩短,这将解决动力电池使用便利性问题。
目前公司在四川广汉的1万吨生产线将在6月份达产,目前公司与下游电池厂已陆续形成了一些战略合作意向,该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对下游产业的影响正逐步扩大。而由于公司的生产原料对锂源的纯度要求很低,依靠锂原料纯度来控制正极材料纯度的思维方式被打破,价格高居不下的电池级锂源将受到冲击。
自今年2月底这则消息首先出现在成都高新区网站以来,刚开始并未立即引起业界重视,甚至在该科技成果接受国家认定为国际水平之后,很多业内专家仍持争议和震惊态度。追其缘由不难发现,过去十多年,借助磷酸铁锂技术和工艺突破实现我国锂动力产业弯道超车,曾经是我国新能源产业界一个美好的梦。然而,大量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在这条技术路线上的无功而返,加之对磷酸铁锂性能缺陷的惯性认识和现有生产工艺技术的理论缺陷认识不足,对磷酸铁锂技术路线的质疑声早已汇成了“否定共识”的海洋,这则消息被“共识”所淹没更是情理之中。
也许任何革命性技术初露端倪总会饱受争议,为了求证这一事实,中国证券报记者与成都黄铭公司取得了联系,并与之保持了充分的交流和跟踪。技术发明人黄铭通过对热力学经典理论“玻色-爱因斯坦”统计分布理论的重大修正和创新,建立了“非独立粒子体系”热力学统计物理新理论,并在多溶剂萃取方法、高温回溶结晶技术、胶体温差陈化结晶法和极性筛过滤法四项工艺上形成新的突破,避免了大量且繁琐的试探性实验,在业界率先完成常温常压下液相法物质纯化合成工艺,可大批量生产出世界上纯度及一致性、颗粒小于50纳米级的锂电池正极材料,且具有工艺先进、成本低廉、低碳环保等特点。这一突破有望使整个产业成本降低20%以上,并且使锂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大幅延长,充电时间大幅缩短,同时能满足容量型和功率型的要求,其大规模产业化将改变锂动力电池、锂储能电池及相关应用行业格局。 |